群雄逐鹿AI新赛道,人形机器人进化再加速?
- +1 你赞过了
在2024年的春天,人形机器人也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在安徽合肥蔚来汽车工厂,新报到的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在检查完车锁、安全带和车灯盖板后,径直地走向车前,为新车贴上车标。
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初创公司Figure将第一款人形机器人Figure 01送入宝马的斯巴坦堡汽车工厂,代替人类从事危险度高的作业。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GTC 2024上发布世界首款人形机器人模型,以帮助机器人理解人类语言、模仿人类动作,其作为模型也可以运用于各类人形机器人AI平台。
......
一场属于人形机器人的拉力赛
阵营逐渐壮大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进行着研发与尝试,将曾属于科幻片的场景带进现实,并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一场属于人形机器人的拉力赛。
这场拉力赛从“百机器人大战”开始。笔者从GTC 2024获悉,仅与英伟达联合开发“GR00T”项目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便有9家——1X Technologies、波士顿动力公司、Sanctuary AI、宇树科技、Agility Robotics、傅利叶智能、Apptronik、Figure AI、Fourier Intelligence。
小米集团早于2022年展示首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yberOne,科大讯飞也在2023年开发者节上展示其人形机器人产品,海尔、乐聚联手于AWE 2024上发布国内首款家庭服务人形机器人,其他诸如迪士尼、Google DeepMind也在机器人乃至人形机器人领域蠢蠢欲动。
资本市场也是这场拉力赛角逐的焦点。根据wind人形机器人指数,2月6日至3月15日近一个月的指数区间涨幅为50.58%。人形机器人板块也备受热捧,专注于手掌等模组研发制造、提供伺服控制产品与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等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一度出现涨停。
伴随人形机器人火热而来的是融资消息不断,就在3月1日,Figure AI从贝索斯、英伟达、OpenAI和微软等巨头筹集约6.75亿美元的资金。另外,高盛研究分析师预测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有望在2031年实现100万台的关键量级突破,2035年人形机器人的出货量有望达140万台、市场有望达380亿美元。
人形机器人为何成市场宠儿?
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可以说“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资源有资源”,发展得如火如荼。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为何原本在大模型上的关注度,会部分转移至人形机器人赛道?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哪些契机。
在笔者看来,人形机器人的爆火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阶段性成就,也是部分技术成熟的又一次亮相。在前不久,Figure AI发布一段视频展示人形机器人Figure01的技能,视频中,Figure01通过与人类的对话可以自行判断桌子“需要收拾”,找到并递给人类物品,描述其正在做什么并与人对话,可以说,基本能够实现自主识别、规划并执行有益的任务。
从这段视频可以看出,Figure01最关键的突破在于“交互”,与人类对话,自动识别并进行任务。实现这一功能的背后是AI大模型的成熟,Figure AI将OpenAI的多模态大模型,融入人形机器人上,并提高产品性能与使用体验。这也是人形机器人爆火的原因,技术成熟到阶段性爆发。
基于多模态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开始拥有不断进化、跨场景应用的能力,未来被应用于制造业、社会服务、家庭服务、养老等的众多场景。“未来一个自然人或许都需要拥有两个人形机器人。”马斯克曾说。
除了大模型的应用外,作为人形机器人组成部分的传感系统、控制系统,以及执行系统的进化也尤为重要。传感系统对应人体的五官,控制系统对应人体的大小脑,执行系统对应人体的肢体。具体包括力控传感器、视觉传感器、算力芯片、存储芯片、驱控模块,以及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等,缺一不可。
这些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完善也是人形机器人脱颖而出的原因所在。除了技术性的阶段性成熟外,人形机器人的实用性也是爆火的原因之一。
人形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其出色的行动灵活性和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相较于规范化的工业环境,人类的生活场景更为纷繁复杂。而人形机器人,由于其身体结构与人类高度相似,能够轻松自如地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移动,无需对环境进行特殊的改造以迎合其需求。
挑战与机遇并存,发展任重道远
尽管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但令人遗憾的是,市场上尚未有公司实现其大规模量产。行业内部专家指出,在国内人形机器人这一关键领域,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的核心软硬件技术、传感技术以及运动控制等方面,我们尚未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风险投资资金缺乏稳定的退出渠道,导致它们更倾向于投资那些盈利迅速、市场明确的行业,而对于早期、小型以及科技领域的投资则显得谨慎,对前沿科技的投入明显不足。此外,有效客户的缺乏也成为产业落地的另一大障碍。
此外,人形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和养老陪伴方面的智能化程度还有待提升,而在工厂应用中,它们又不足以说服企业放弃性价比更高的工业机器人。
挑战与机遇并存。笔者看到,我国机器人产业链上的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尤其是在传感器和执行器等核心部件的制造上更是表现卓越。凭借多样化的产品线、强大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以及卓越的成本控制水平,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商业化,我国在人形机器人这一前沿科技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并有望持续受益。
政策上也对机器人进行拉动:2023年9月,重要领导首次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10月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时间表: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不仅如此,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写在最后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动能日益增强。拥有聪明“头脑”和灵活“四肢”的人形机器人正迅速崛起,成为未来产业领域的热门赛道。同时,在技术与政策的助力与赋能下,“人形”+AI的加持有望助力机器人打开更多应用场景、成为一个真正通用的产品。
AI已来,在大模型之后,人形机器人也成为热门的赛道,机器人进化也持续加速。而身处热点频出的AI时代,下一个火起来的赛道又是哪个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