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沈阳工学院:产教融合新范式,打造ICT人才培养样板点
- +1 你赞过了
【天极网企业频道】20%!到2026年人工智能行业渗透率将提升到20%。并且在数智技术驱动下,全球数字经济与智能经济占比将在2030年达到38%左右,其中智能经济在2020年到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8%。
尽管在数智经济浪潮中,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世界。然而,AI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正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正应了电影《天下无贼》中的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显示,2025年ICT人才数量缺口将超2000万,并且整体供需缺口呈持续扩大的趋势。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才短缺现象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反映在结构性失衡上,基础层、复合型人才匮乏,区域分布不均,亟需综合性解决方案。
为了破局,高校人才培养成为重要一环。目前不仅高校主动开设AI专业,政策层面也在积极推动产教融合,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构建“产学研用创”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为AI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前不久,华为与沈阳工学院联合主办“数智时代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聚焦产教融合新思路、新模式、新场景、新应用进行深度探讨。会议期间华为还发布“根智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化实训解决方案,并联合沈阳工学院正式发布ICT人才培养全球样板点。
华为全栈ICT能力助推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
华为在教育行业战略聚焦四大方向: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校企合作、教育数字化转型。
具体来看,在教育数智化转型方面,华为推进联合创新和技术融合服务数智时代智慧教育发展,包括共建教育数字化转型联合创新中心、示范校等。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方向包括支持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如加强ICT学院建设,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在科研合作方面,深化与高校的技术合作,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如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校企合作涵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探索,如国内高校联合创新学院,重点培养跨学科领域博士、硕士,积极探索“工学交替”的跨学科新型培养模式等。
正如刚刚提到的,数智化发展受到人才短缺限制,而当前高校培养企业、行业所需人才还不得不面对“平衡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考量技能培训时长”等一系列挑战。依托教育行业战略,具备全栈ICT能力的华为不仅可以助力高效加速教育数智化进程,同时还能提供领先的ICT课程、增强学生围绕主要技术方向的实训以及项目化学习。面向未来的就业挑战,华为的23个认证方向,让学生3个月内达到任职要求,实现学习技能与岗位需求更加匹配。
面向教育行业的诸多能力,汇聚成华为在ICT人才培养领域提供的独特价值。其中,与沈阳工学院的合作就是华为教育行业战略与解决方案落地的一个缩影。
沈阳工学院携手华为打造的ICT人才培养全球样板点
成立于1999年的沈阳工学院是辽宁省规模最大的民办本科学校,学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留学生近1.9万人。自2024年9月启动华为-沈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先后搭建了星辰联合创新实验室、昇腾人工智能实验室,已经完成学校AI算力装备升级、DeepSeek本地化部署。目前,学院聚焦华为六大核心技术,数据通信、5G、大模型大数据、鸿蒙、鲲鹏以及昇腾,开设了包括5G网络规划及优化、鸿蒙嵌入式系统设计等前沿课程,建设了涵盖6大技术方向的26个现代化实验室。
据介绍,沈阳工学院通过引入华为领先的ICT技术体系和数字化实训解决方案,结合华为提供的基础设施、专业师资体系、课程与平台等多种核心能力,构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新模式。随着沈阳工学院与华为合作深入,学院已经有13名华为金牌讲师、百门专业课程、齐备的专业教学平台与工具,在完成数字化人才技能升级的同时,也提升了师资力量,完成师资培训上千人,持续提升学院教学能力。
在实地参观华为-沈工现代化产业学院时,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沈阳工学院将企业真实环境以及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前沿技术与产品引入教学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例如针对当前最火爆的大模型,在学院的模型大数据实验室不仅集成OpenLookeng、Python等大数据框架及组件、适配OpenEuler操作系统,更引进了超过100个典型实验及案例,且提供基于大数据场景应用的26大行业数据包,支持学生调用数据源进行自主实验和大模型训练。在配套教学资源支持的基础上,学院还围绕特色行业应用实训、国际职业认证、岗位能力、核心技术发展等多维度引导人才培养。
其中,在参观鸿蒙嵌入式系统设计相关实验室时,了解到学院具备的鸿蒙智联场景应用实训箱等专业教学套件不仅可以让学生上手实操,更直接匹配到智能家居、智能感知、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行业应用场景中;还有在昇腾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借助实训箱,学生可以快速了解并实践图像目标检测功能,探索该项技术在行业应用中的可能性……专业课程和教学套件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能够在行业端、用户端创造哪些价值。笔者认为这也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之一。
特别是在教学平台上看到“Hello World”界面时,每一位学过编程的人应该都会狠狠地代入。尽管从21世纪初或者更早的时间点起,就是这两个单词开启了无数人的编程之路,但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快速发展,如今在电脑上敲出这些代码的学生,具备的能力也在与时俱进,并且与行业和市场需求的技术相关更加紧密,他们创造的界面、应用、软件……未来将在更多设备、平台和解决方案中发挥作用。
不仅是提升教学能力,培养专业ICT人才,沈阳工学院也在持续深入教育数智化建设。例如,学院已经完成DeepSeek本地部署,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场景中。据介绍,学院提供多终端通用模型应用,具备隐私数据全闭环管理、更低的时延、更高的稳定性优势;打造的私有知识库校园助手,具备本地知识库,可作为师生了解规章制度、办事流程,解决常见问题的随身智能助理。另外,沈阳工学院还在开发智慧学习平台,满足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学习、知识图谱、学生数字画像、AI辅助教学客观评估等使用需求。
可以说作为样板点,沈阳工学院发力双师型师资培训、校企联合开发应用型教材、华为ICT大赛、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企业场景再现、人才双选会等核心能力,已经逐渐摸索出了产教融合、培养专业ICT人才的递进式教育路径,涵盖了从学生入学的知识输入、行业感知、体系认知,到大二大三年级的专业学习、实操实践,再到大四的应用创新、项目化实践开发等能力提升,持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助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写在最后
千行万业拥抱数智化机遇的进程中,需要更多高质量专业人才支撑。推进产教融合不仅可以加速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解决学校师资薄弱、教学条件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AI专业规划和课程设置往往滞后于市场变化等难点。正如沈阳工学院校长李康举在研讨会上提到:“面对以AI、大数据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高等教育必须主动求变。我校通过两大举措应对挑战:一是与华为等17家头部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二是全面推进数智化转型,实现教学科研智能化。我们坚信,做比想更重要,不拥抱AI的教育终将被淘汰,这正是我们推进产教融合的核心理念。”
为推进产教融合以及教育数智化转型,华为不仅有全栈ICT能力,更围绕“人工智能+教育”,打造了全场景1+3解决方案,包括覆盖120多个国家的ICT学院和数字化实训平台,与超过3000所院校合作,每年培养超过200000名学生。华为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CEO李俊风表示:“数智时代浪潮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华为始终秉持开放共赢的理念,与全球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构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研讨会上,华为发布的“根智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实训解决方案,通过依托昇腾算力底座构建系统性大模型研训体系,将帮助高校和企业加速培养高技能AI人才与AI+X行业应用人才,助力各行业数智化落地。
无论是产教融合还是教育数智化转型都是一场“长跑”,目前所展现的成果或许还只是冰山一角,其意义和创造的价值在未来将持续释放。深化产教融合不仅可以为全球数字经济输送高质量人才,同时也加速了教育数智化进程。如今,包括沈阳工学院、华为等越来越多的院校与企业均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的路径,未来从智慧课堂到现代化院校,将如何为数智世界建设添砖加瓦,值得期待。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