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立法、AI受关注,细数两会上那些科技关键词与建议
- +1 你赞过了
【天极网企业频道】全国两会3月4日至11日在京举行,数字经济与前沿科技也受到极大地关注。自从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提出以来,网络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其他新动能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称,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引领发展
创新是推动科技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前,全球正经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革命,不断催生新的变革和机会。因此,迅速普及信息技术、促进数字化转型、提升智能化水平,已成为各国、各行业乃至各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塑造未来的关键战略选择。
数字化是趋势之一,相关调查显示,59%的企业表示2023年企业数字化意识强烈,正在积极进行数字化建设,仍有29%的企业还处在观望状态。同时,千行百业也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发展如火如荼。
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宠儿,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大模型,将人工智能的关注推向新的高潮。我们看到,大模型也逐渐深入行业应用,华为发布通信大模型,天翼云发布政务大模型等,将大模型推进新的发展阶段。
在笔者看来,新一代数智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深度学习、物联网等的融合与快速发展,已经深入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客户服务等全流程中,对生产技术、生产方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变革,极大地提升了产业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
数据专项立法迫在眉睫
如今,数据要素已成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2019年10月,我国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范畴,这也代表了“数据要素”这一概念正式诞生,同时也意味着数据与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平起平坐”。在经历了初期的实践性探索发展后。
于2022年12月,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为如何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提出正式的规划与指引,标志着“数据要素”这一概念将全面融于市场发展。
近日,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该计划对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应急管理、气象服务、城市治理、绿色低碳等12个行业和领域给予更为清晰明确的行动指引。并强调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然而,我们看到,数据要素发展面临数据权属、估值定价、流通规则及流通技术等问题制约。而在法律、法规上也应该及时跟进。
全国人大代表、深桑达A下属企业深圳市桑达无线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软件测试组技术主管陈淑贤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启动数据专项立法,从法理上确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数据产权制度框架,明确产权的属性、归属以及权利和义务,保护数据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各参与方享有的合法权利。
同时,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主席林洁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建设的提案》。林洁在提案中提出,当前,我国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顶层设计已初步建立,但仍面临诸多法律和制度机制障碍,亟待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建设。
林洁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启动数据专项立法,通过法律确立数据产权制度框架,明确数据产权的属性、归属以及权利和义务,确保数据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各参与方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同时,制定国家数据要素登记制度,为各地开展数据要素登记工作提供指导。林洁认为,可依托深圳等国家数据要素流通枢纽节点,设立全国性数据登记机构,建设统一的数据要素登记平台,打造全国一体化的数据要素登记体系。
AI发展受到极大关注
近年来,人工智能经历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2020年Open AI GPT-3模型的发布,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大语言模型的关注度。国内外在大模型科研方面持续保持高速迭代,各类模型层出不穷,性能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活动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展现了惊人的进步速度。
与此同时,大模型在行业应用中的赋能作用正在逐渐显现,场景驱动成为推动大模型技术创新和产业增长的重要模式。据统计,2023年1至5月间,国内共推出了19个10亿级参数规模的大语言模型,而在2020至2022年全年,相同参数规模的大模型推出数量分别为2个、30个和28个。此外,已有15家国内企业发布了大于百亿级别参数规模的模型,显示出大模型技术在国内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也受到极大地关注,政府工作报告称,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笔者了解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党组书记、董事长杨杰也提出相关建议,他建议在国家层面推动“AI+”行动,加快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推进AI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实体经济重点领域、核心环节,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巨大潜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建议从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他指出从长期趋势看,各行各业对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力需求正急剧增长,以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际技术水平来看,特别是在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更加短缺。建议从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支持大型科技企业和教培机构培养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周鸿祎也从大模型与业务结合角度提出建议,他建议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支持大模型向垂直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大模型在垂直领域大有可为,建议政府、央国企率先提供更多应用场景,聚焦‘小切口,大纵深’,推动大模型垂直化、产业化落地。”
周鸿祎认为,企业用大模型不能冒进,而是要用AI逐步改造业务,循序渐进,积小胜为大胜。在周鸿祎看来,企业在定制AI前,要做好知识管理,将企业大数据平台升级为企业知识平台,将“暗知识”汇总起来,打造企业专属知识库,做好管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垂直训练,深入企业级场景,满足企业需求。
科技发展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是中国发展的不懈动力。在科技领域,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我们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的原创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式投产,C-919大飞机实现了商业化的运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就是大家讲的“新三样”,去年的出口,每一样的增速都非常喜人。
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国内也正在积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国人大发言人娄勤俭指出,近年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带来交叉融合创新、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各国在科技领域出现竞争是正常的。
他表示,中国主张,开放合作才是探索科学前沿、推动科技发展的正确选择,科技竞技场应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只会阻碍全球科技进步,损害全球产业发展,拉大全球发展鸿沟。
另外,他还指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科技领域的立法主要是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三部法律。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科学技术进步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下一步,我们将研究推进科技创新方面的立法,特别是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有关伦理、道德、安全等重要问题,不断完善科技法律体系。
写在最后
当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如火如荼,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将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同时,我们也看到大家对于科技领域关注的数据专项立法与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发展方面的关注,这也将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面向未来,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政策支持、良好的市场竞争、持续研发下,国内数智化发展将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